拿世族門閥,養活普通百姓,同時促進城市的繁榮和發展。
這事,宋民是舉一百隻手表示贊成。
自來到這個世界,宋民並沒有發現其他的捷徑,這是唯一的一條。
以前常聽老人說和珅倒,嘉慶飽。
事實吧,還真的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用小部分人積攢的財富,平均整個社會的能力,這在歷史的迭代中,算是很常規的一種操作。
只是宋民的做法,相較於他所知的一些歷史,更柔和一些。
絕戶的事情,他干不出來。
即便是如李家那樣劣跡斑斑的世家,他們也有不小的家底存留,也依舊有很繁盛的香火延存。天,尚且都會給人留一線,同樣作為人,宋民始終以為留一線是會有些好處的。
雖然,他在未來很有可能會面對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的復仇。
但那又如何呢?
曲文淵用不緊不慢的語氣,向宋民敘述着令居在最近的種種。
宋民也用不緊不慢的語氣應和着。
他親眼所見的令居現狀,符合宋民心目中改革前期一座城池應該有的樣子。
“傳令,從允街城抽調各色匠工五百名。”宋民一邊應和着,一邊吩咐了一聲。
匠工的大量誕生,順應着肅州的發展大局。
這是肅州此時大量需要的人才。
尋常百姓的眼耳和反應速度,只要帶起大勢,那也是絕對的快。
現在金城的匠工數量已經基本達到了飽和狀態,金城若再沒有更大的動作,這些匠工必然將會慢慢向外逸散。而允街,更是在宋民的命令之下,已進入全民皆工的時代,匠工更是不缺。
斥候領了命令走了。
曲文淵的臉上堆滿了笑意,“下官感銘殿下恩德,有這五百名匠工,令居就不愁了,下官也能稍微輕鬆幾日。”
看着這個樸實的漢子,宋民笑了笑,“是各式匠工五百名,包括鐵匠、醫工、木工、泥瓦匠等等,總計約在四千人左右。等這些人到來之後,你安排百姓,挑選部分人手跟隨學藝,匠工的數量很快就會發生裂變反應,令居也就不愁了。”
曲文淵聽的一愣一愣的。
雖然他不明白肅王口中的裂變是什麼意思,但他能夠聽得出來,應當是人數增加的意思。五百名匠工,他都已經覺得是很多了,肅王開口竟然直接是四千人。
四千人的數字,換做是其他的可能不是那麼的扎眼。
但四千名匠工,這個數字就不是一般的恐怖了!
而且,這些匠工竟然能允許別人不拜師而學藝?
“殿下,身懷技藝者,都是有些講究,恐怕不會讓別人私自學藝吧?”曲文淵在震驚之餘,還是忍不住問道。
宋民無所謂的一擺手,“無妨,這不是尋常的匠工。不需要執弟子之禮,也不需要其他的東西,你派人直接跟着學就是了,爭取早日將令居匠工的數量提上去,一來改善名聲,二來也可以讓令居城的實力更上一個層次。”
曲文淵真的是被震驚到了,肅王殿下做事果然是非同一般。
隨手就是數千的匠工,就這,哪個不長眼的還敢說肅王殿下難以成事。
即便是天子腳下,三輔之地,恐怕也很難隨隨便便就拿出來四千匠工吧。
這一刻,曲文淵對肅王殿下崇敬,又上了一個台階。
他為何會在這邊僻之地的令居城,吃力不討好的當個小縣令,就是因為當時肅王下達的一系列肅州地方官法令,讓他深有感觸。
一個地方的好與壞,地方官乃是根結。
肅王這一種融合了古有舉薦、徵募之法,又配合考試遴選人才的方法,深合曲文淵之意。他得知這個消息之後,就急匆匆自陳倉趕來,親眼見識了一番之後,果斷參加了考試,之後順利成為了令居令。
這便是他為何會在此地的原因。
陳倉比之令居,那是好過太多了,但曲文淵在這個地方呆的很有成就感。
眾人在縣衙坐定,高居首位的宋民開口說道:“曲縣令,董良與匈奴人的聯軍,在經歷了允街之敗之後就杳無音訊,你可知道一點訊息?”
“本來我也是不知道的,但湊巧了,這幾日間有不少的難民聚集城外,下官細細詢問之下這才得知實情,董良此次的做法,着實令人有些沒有想到。”